&ep;&ep;桑萝摇头:“不用了,你帮我烧一釜水吧,一会儿杀鸡时用。”

&ep;&ep;有活干,干什么活对沈烈都是一样的,她乐意就行,他点点头:“也行。”

&ep;&ep;转身把空畚箕提回灶屋墙角去了,而后出去洗了洗手,再回到灶屋里麻利的就去端陶釜上灶,又往里舀足了水,这才去后院柴棚里抱柴。

&ep;&ep;柴抱回来的时候,看到灶旁靠墙的里侧不知什么时候多放了一个小木墩,木墩子上摆着一双样式简单却显得小巧秀气的鞋,看大小,显然是桑萝的。

&ep;&ep;那鞋微有些湿了,像是被雪水浸湿的,嗯,应该还用湿布把表面擦了擦。

&ep;&ep;放在这儿,离灶不近,但灶火的温度也能传过去,这是要借着灶火烘干?

&ep;&ep;沈烈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的湿草鞋,忽然明白了她怎么半道改主意,跟他说不用再挖冬笋了。

&ep;&ep;心口处像被什么极轻极轻的碰了碰,胸臆间涌出一种陌生又奇怪的,让他形容不出来的感觉。

&ep;&ep;他想捕捉住,品味清楚一些,奈何那感觉来得突然,溜走得也无形无影,他把手放在心口,只有那里还留下了一点儿心悸的余韵。

&ep;&ep;第104章这是我媳妇

&ep;&ep;沈烈还在灶屋里时候,周村正来了。

&ep;&ep;是给沈烈送过所来的,有了带回北边战乱消息这么大一个情面,又有周村正帮着说项,加之周氏族中不少人知道消息后也着急买粮了,周里正果真今儿一早就跑了趟县里,把一批过所办了下来。

&ep;&ep;这里边,还包括好几个十里村村民的。

&ep;&ep;周村正道:“昨晚听闻北边战乱,倒是比上一回积极不少,有几家当即请了我帮忙办过所,估计这两日也要到县里买粮了。”

&ep;&ep;都是家里有老人在,吃过战乱苦头的,倒是前番八十多文一斗时不肯买,如今得买三百五十文一斗的,肉疼得脸都抽抽,加上三百五十文也买不到,应该是准备买些黄豆在家里囤上了。

&ep;&ep;周村正没把这些和桑萝细说,不过她只听村里有人把囤粮的话听了进去,便觉这也不白费了沈烈几人和周村正的一番心意了。

&ep;&ep;过所办了下来,后边自然就是正事,周村正问桑萝是不是明天就往县城去。

&ep;&ep;桑萝点头,她明天正该往永丰斋送三坛拐枣糖和酸枣糕了,也是今年秋冬攒下来的最后三坛了。

&ep;&ep;周村正便道:“如果粮价变动不大的话,我家这边大概能买四石,明天一早我让我家大郎拉车在山下跟你们汇合,一同往县里去,你看可合适?”

&ep;&ep;桑萝笑:“没什么不合适的,您让周大哥卯初出来就成。”

&ep;&ep;周村正得了桑萝的准话,笑着离开了,不一会儿秦芳娘几人也送豆腐挑子和今儿定货要交的黄豆过来。

&ep;&ep;沈烈和施大郎卢二郎说话,桑萝则把她们家和周家明天一起去县里的事说了,又问几人:“婶子们家里有没有什么章程,准备买多少粮?”

&ep;&ep;这还真的有。

&ep;&ep;秦芳娘道:“我们家是买两石,家里的底子都在这了,再留点儿买盐买药。”

&ep;&ep;从十月中旬起,县里的生意其实也在步步下滑的,粮价一直涨,县里的百姓自然会提着心,甚至因为她们可以很方便的知道每日粮价,比村里的氛围更要紧张许多。

&ep;&ep;秦芳娘她们这一个多月来的生意,也就指着酒楼和那些富户家支撑着了。

&ep;&ep;甘氏道:“我们这边也是,能凑出买两石粮的银钱。”

&ep;&ep;卢家略好些,冯柳娘报出的数是三石,不过卢家人口比施家和陈家却要多得多了,这样一比倒也没有更强。

&ep;&ep;摆摊子的营生到底还没做满三个月,三家从前的底子也薄,并没多少积蓄,虽则秋收后交了租税还有些粮食,到底顶不了多久,她想了想,道:“你们是否考虑谷子少买一些,趁现在北边战事的消息没传到这边,黄豆还没大涨,买个十几袋黄豆囤着?”

&ep;&ep;饥荒年间,豆饭才是主粮,三家家里都不缺黄豆的,但这两个月往她这边送了不少,抵了货款,现在怕是也没存得太多了。

&ep;&ep;秦芳娘几个相视一眼,还真是,家里不是没打算买黄豆,而是想着把钱都攒在这回跟着桑萝一起从许掌柜那里买粮,等后边赚的钱再买黄豆,但北边真实情况要是在这边也传开的话,那黄豆还能是现在的价钱吗?

&ep;&ep;米价狂涨的时候黄豆可不是没涨的,只不过他们这边山地多,百姓种黄豆种得够多,家家都有,而征税也不征这个,所以粮价一涨再涨,黄豆也只试探的涨了一点,但因并不见有谁跟抢粮似的抢起来,后续也就没再有什么动静了。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