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扶着旧犁走了一程,这才换了新犁,还是曾三郎先拉犁。

&ep;&ep;犁绳套上去才走几步,曾三郎就觉出了好处来,他步子一停,眼睛都亮了:“是更省力!省力得多!你扶犁怎样?”

&ep;&ep;沈烈笑道:“扶犁也能更轻松,大人一会儿不妨试试。”

&ep;&ep;一旁的褚其昌:“……”

&ep;&ep;老弟你是真行。

&ep;&ep;留着一把长须的长史都不由多看了这后生一眼。

&ep;&ep;曾三郎却是笑着就应,且试这几步不算,满满拉了一程,拉的过程中又停下来让沈烈从浅耕换深耕,又试着转向,一程走下来,那叫一个高兴,回头把深耕和浅耕翻过的地都细看了看,还和旁边旧犁犁出来的做比对。

&ep;&ep;不一样,太不一样了!

&ep;&ep;他心中火热,等拉犁试够了,把犁绳一脱就招呼沈烈:“来来来,你来拉犁,我扶犁看看。”

&ep;&ep;第二趟回到了起点,已经是满心开怀,两架犁已经被陈老汉他们抬上了田埂,都知道这是大伙儿要看的,陈老汉几人顺水就用沟渠里的水把梨略洗了洗,让沈烈几个力气足的后生拎到了上边官道上。

&ep;&ep;围观百姓把那一小块围得是水泄不通,更多是挤不进去的。

&ep;&ep;曾三郎也上了官道,对旁的都不在意,就绕着那两架犁研究这新犁省力的原因是什么。犁铲能看得出来,更尖更窄了,这跟打制刀剑是一回事,阻力小了,也更利了,武人是能看懂的。

&ep;&ep;至于更多的,曾三郎就看不太明白了。

&ep;&ep;这个就得桑萝来说了,力学之类的,用尽可能简单的话去陈述。

&ep;&ep;别说曾三郎这位刺史,就是范妃娘、长史、褚其昌、州署衙门同来的其他官员都听住了。

&ep;&ep;原本为了避开官员的三大家族之人也不由往这边更靠近了几分,其中与林老太爷同来的还有州学几位先生,也竖起了耳朵在听。

&ep;&ep;歙州城有头有脸的这么一帮人物,有听得两眼放光,眼里异彩连连的;有能听懂个大概的;有云山雾罩什么也没听懂的。

&ep;&ep;但这不妨碍他们佩服啊,这都是怎么琢磨出来的?

&ep;&ep;再看桑萝,女子啊。

&ep;&ep;女子啊!

&ep;&ep;曾三郎心里更添一句——奇女子也!

&ep;&ep;他不由就想起圣上那一纸让各州县荐才的诏书来,若桑氏为男子……他垂眸,这时问桑萝,道:“这犁你献于衙门,算是有大功绩的,可想要什么奖赏?若有想法,尽可说来,本官可上折为你请赏。”

&ep;&ep;桑萝却是摇头:“民妇一小小妇人,数载离乱,得今上平定天下才算过上安生日子,又蒙朝廷授田分地,让我等居有其屋、耕有其田、衣食有着,稼穑之事原是我为农人之本分,做出更好用的犁来,献给官府,尽的也是大齐子民之本分,何需言赏?如若大人问民妇是否有所愿的话,民妇倒是有两个心愿。”

&ep;&ep;曾三郎抬了抬眉:“你说。”

&ep;&ep;“农人辛苦,民妇此番献犁,一愿刺史大人能尽您所能让百姓们更快知道新犁、用上新犁,以能稍减几分劳作之苦,多耕出几块田地来,一餐一饭更添一份丰足;二惜今日之安定生活来之不易,民妇能尽自己一份微薄力量,心中甚喜,愿大齐昌盛,国祚永存,盛世长安。此惟民妇之愿尔。”

&ep;&ep;她一字一句,语声清越,语速从容,至最后一句话落,两手齐胸,微微欠身做了一个揖礼。

&ep;&ep;现场极静。

&ep;&ep;那一小片地方,明明有数百人在,却极安静,一时竟是谁也没有出声,直到曾三郎的声音响起。

&ep;&ep;“本官会如你所愿,不限于我歙州一州之地,会将新犁送往京城,呈于圣上,让我大齐百姓都尽快知道新犁,用上新犁。”

&ep;&ep;人群中终于有了声音,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好,也不知是哪一处先起的掌声,情绪是会渲染的,一时间欢声雷动。

&ep;&ep;王茂林在人群中看着站在曾刺史夫妇身边的沈家夫妇,眸光动了动。

&ep;&ep;至于郑家、林家、州学的几位先生,眼下有在低声问旁人可知那妇人是谁的,也有侧头低声交待身边下人让去打听消息的。

&ep;&ep;桑萝没管那许多,从袖中取出卷好的图纸交由身旁的沈烈,让他呈给曾刺史。

&ep;&ep;“此为曲辕犁图纸,画技粗陋,大人看看可用得上。”

&ep;&ep;曾三郎展开那画卷看时,州学几位先生已经留意到沈烈身上的学子服了,有人低声道:“这是学里今年收的学生?”

&ep;&ep;其中两位昨日已经给学生上过课的先生点头,记性较好的那一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